k8凯发(中国)

清研文化 | 培育“网红”品牌!“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样做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系统部署“十四五”时期非遗保护工作。

清研文化 | 培育“网红”品牌!“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样做
清研文化 | 培育“网红”品牌!“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样做

6大任务8个专栏全面部署

为了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并有序完成发展目标,《规划》将加强非遗调查、记录和研究,加强非遗项目保护,加强非遗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这6个方面,列为“十四五”期间的主要任务,覆盖了从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到专业人才的培育,再到整体的统筹协调以及与群众对接等多个方面,并通过8个专栏对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规划》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加强经费保障4个方面保障各项措施的落实,推动形成有利于非遗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建设非遗特色村镇、非遗馆增强体验感

若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就必须让更多的人接触、走进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提出,建设3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0个国家级非遗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地方非遗馆,推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配套改建新建传承体验中心,鼓励建设具有民族、地域、行业特色的非遗专题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形成包括非遗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

针对乡村非遗保护,《规划》指出,要挖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特色小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的非遗资源,建设非遗特色村镇、街区,支持建设非遗馆、非遗传承所(点),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与此同时,《规划》还提到,

开展“非遗在社区”工作,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在城市社区培育孕育发展非遗的土壤,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归属感和凝聚力。

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非遗怎样与旅游融合发展并增强体验?《规划》显示,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支持利用非遗馆、传承体验中心、非遗工坊等场所,培育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支持非遗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特色小镇,鼓励非遗特色景区发展等。

培育一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网红”品牌

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在利用新媒体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有效利用新媒体拓展传播渠道,也被写入《规划》之中。

《规划》提出,鼓励支持新闻媒体和相关机构开展非遗传播。鼓励支持新闻媒体设立非遗专栏、专题,办好优秀栏目、节目。推动主流媒体加强非遗传播力量,建设非遗传播队伍,形成一批品牌传播项目,提高非遗传播的专业性、规范性。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的作用,培育一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网红”品牌。

此外,《规划》还通过专栏的形式,提出非遗新媒体传播计划。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拓展非遗传播渠道,支持各类媒体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全面深入参与非遗传播。加强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工作人员新媒体知识培训,促进非遗项目通过新媒体得到更广泛的认知认可。支持有关行业组织统筹直播、短视频、社交等平台力量,组织开展非遗传播培训,策划专题活动,推出非遗传播专项措施。

清研智库研究员认为,非遗本身传承成百上千年,本身蕴含着巨大的民族文化魅力,应顺应新媒体发展潮流,通过“两微一短”、线上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全力挖掘非遗魅力和价值,创作“有网感”“年轻化”“接地气”的内容作品,实现范围更大、影响更广的传播。

文化恒久远,非遗在人间。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文化遗产,珍藏历史精华,留住文化根脉,托起民族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