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凯发(中国)

清研文化|数字化,如何改变文化产业形态?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升级换代迎来数字化新格局,创造出了大量新思路、新举措、新形式与新业态。

数字文化产业呈现新趋势

第一,传统文化产业呈现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态势。伴随着人们获取知识、传递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的改变,传统文化产业捕获“再媒介化”转变契机,逐步呈现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等新型业态演化趋势。

第二,数字内容产业不断推陈出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有力推进了中国电影、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等内容产业的长足发展:漫画出版从纸媒持续加速向网络迁移;电视动画创作生产和播出数量渐趋稳定;动画电影成功晋身主流电影类型;网络动画、网络短视频利用平台优势拓展投资渠道;网络游戏向精品化转型,游戏出海成绩显著。

第三,数字产业链、数字产权呈现结构化重整。从数据价值链的角度来看,数字产业链包括数据收集、储存、分析和使用,在任何一个环节,数据都有增值的可能性。数据作为新资本的增值路径,驱动文化产业创新效率,全面推进文化产业数字产业链、数字产权的结构化重整。

第四,文博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行业步入智慧传承时代。数字化技术为博物馆带来全新的智能升级,文博业全面开启数字文化博物馆的新阶段。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智慧化应用亦全方位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计算机识别和图像仿真达成非遗场景的深度模拟,实现非遗“数据化”的智能体验与“活态”展示,整体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率。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驱动因

第一,数字化信息技术业已颠覆传统文化产业格局。数字化信息时代,所有的传播技术、内容生产、文化消费快速融合为可被计算机识别读取的数字形式,新兴信息技术赋予文化产业新的内涵,使其日益走向数字化,包括各类传统媒体内容制作和表征过程的数字化,新兴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新传媒制播工具的数字化。随着大数据的采集存储技术与分析方法的不断更新,公共文化消费中产生的各类大数据已经完全能被收集、组织和利用起来,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自下而上反向推动着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程。

第二,移动通信技术成为打造数字文化产业的基石。5G是当代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依托5G科技支撑的多种数字化技术,在加速信息转换周期、缩短信息传播成本、拓宽信息模式的前提下,直接推动了新型数字文化产业的高速前进。中国5G建设在超前预判、顶层设计与实践操作上实现了弯道超车,而领跑全球的5G基础设施技术与部署是否能有效融合并开拓数字文化产业的改革路径,抽象理念如何落实于实践层面的行动方案与战略规划,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智能计算机技术成为开启数字文化产业未来畅想的金钥匙。如果说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源于文化消费的市场化,那么在数字化转型期,市场的无形之手已变成数字化之手,文化产业消费市场越来越多地由头部数字平台承接并管理,智能数字技术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新一轮动力,同样的逻辑亦能解释文化产业的持续数字化对于前沿技术的强劲需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 chain),以及不断创新的各类应用软件技术正全面应用于文化产业大发展中,通过“技术+文化”赋能文化产业创新,改造文化产业面貌。

构建良性生态体系

总的来说,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变迁大体沿着两条路径发展。

一条路径完全基于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架构形成的新型数字文化产业,其供给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是纯数字的,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和增值过程完全依托线上。

另一条路径则是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其供给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兼容实体与数字,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和增值过程以“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进行。

当前,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社会语境、社会规制下,文化产业发展亟待突破双重困境。

一方面,在新旧文化产业迭代、融合过程中,必然涉及新型机制的选择与更替,应当探寻转型期间的文化产业在生产、消费环节中各类要素的资源重整、价值创新的固有规律,探究数字化技术对于新型文化产业迭代的内驱因素,以及基于国家宏观意志的政策法规的外促动因,从而构建与数字文化产业新型业态相匹配的管理机制。

另一方面,转型期间的文化产业生态也将出现新型文化产业体量迅增、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拉大等剧烈变化,以“共赢”为基调推动新旧产业的深度合作,将成为新型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点与突破口。

基于此,应当重新规划数字文化产业的战略布局,重整并引导数字文化产业新型业态的良性发展。具体来说,应重点聚焦文化资源数字化业态、文化内容数字化业态、平台经济数字化业态、文化数据市场化业态、供应链要素数字化业态、文化产权数字化业态等文化产业数字化多模态新型业态,探寻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最终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的良性生态体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