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凯发(中国)

《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的解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4年12月5日发布了《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手段,构建具有强大适应性和快速恢复能力的韧性城市,从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一、《意见》出台背景与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暴露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领域仍存在显著的短板待补,且城市发展正经历从追求数量与规模扩张到注重质量与结构优化,以及从依赖要素驱动到强调创新驱动的深刻转型。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加快推进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且智能化的城市安全体系,还能显著提升城市的韧性。

《意见》提出了到2027年和2030年的具体工作目标。这些目标包括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协同发展、促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提升房屋建筑管理的智慧化水平,以及推进数字家庭建设等关键任务。

这些举措的实施,将有助于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精细感知、对城市面临风险的精准把控,以及对城市安全治理体系的精密构建。对于塑造在多变环境中适应与承受能力强劲、恢复迅速的韧性城市,强化城市人员、设施以及管理方面的安全韧性,提升城市风险防控与治理能力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

二、《意见》主要目标与重点任务

(一)《意见》主要目标

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二)《意见》重点任务

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对供水、排水、供电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管理,提高安全隐患预警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推进“5G+车联网”发展,提升车路协同水平,满足智能交通需求。

智慧住区发展和数字家庭建设:提升房屋建筑管理智慧化水平,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引领和人才培养,创新体制机制,保障网络和数据安全。

三、清研观点

首先,《意见》的出台能够大幅提升应对城市灾害风险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日益复杂多样,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暴雨等)和人为灾害(如安全生产事故、突发事件等)。各种灾害等都与城市安全运行密切关联,出现在局部范围的单一灾害风险演变为蔓延整个城市甚至更大范围的危机事件、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大为提高。这些灾害不仅威胁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可能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成为应对这些灾害风险的必然选择。

其次,《意见》的出台反映了打造韧性城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都在加强韧性城市建设。比如,美国强调建设一个安全韧性的国家,纽约发布《一个更强大更具韧性的纽约》计划;日本提出构筑“强大而有韧性的国土和经济社会”的总体目标,东京制定《东京都国土强韧化地域规划》。此外,英国伦敦、法国巴黎、荷兰鹿特丹等也纷纷开展韧性城市建设,例如,2020年2月伦敦公布了首份完整的韧性战略——《伦敦城市韧性战略2020》。

再次,《意见》的出台能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加速了技术、产品、商业模式以及行业形态的创新发展,优化了供给体系的质量,进而促进了经济的转型升级,支持了城市产业升级和融合创新。以5G、区块链、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例,其让智慧城市与韧性城市之间产生了诸多结合之处,在提高城市服务水平的同时,还创造出了新的经济增长来源。

最后,《意见》的出台能够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建设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管理韧性和空间韧性,可以提升城市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能力,从而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增进民生福祉。

资料整理 | k8凯发(中国)公共服务研究二部

图片来源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相关文章